1.熟悉法规:掌握并熟悉管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最重要的两部法律法规,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23),确保贮存设施符合国家各项标准,如防风防雨、防隔离、防渗系数等具体要求,尤其是当出台一些新标准或者行业规范时,一定要及时学习并了解变化情况,及时做好改造,避免信息差造成的违法违规情形。
2.设施选址:虽然环保专员在管理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时,企业一般都是建成的状态,但是为了了解企业自身批建相符性以及为了后续改造扩建等情形做好准备,依旧要了解设施选址的合规性,如贮存设施场址的位置以及其与周围的环境敏感目标(居民区、水源地等)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建设材料、面积、分区等硬件条件也要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1.分类分区: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管理的好不好,首先看现场是否做好分类分区,这是直观印象,也是最能直接体现管理水平的一点。如不同种类的危险废物严格分区存放,不相容的废物之间有明显间隔或直接采取物理间隔,码放整齐有序,留够足够的人行和叉车通道等。
2.包装标识:如果说分类分区是直观印象,那包装和标签标识就是检验管理的实际成效。如果仅仅是分类分区,但是没有妥善的包装和张贴标签,那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固态、半固态、液态等不同形态的危险废物要选择适合的包装容器,根据危险废物散发有毒有害气体的程度也要选择合适的封闭容器。标签标识分为贮存设施的贮存标识、分区标识、包装外的标签三种,具体要依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设置技术规范》(HJ 1276-2022)设置。
1.管理台账:危险废物贮存设施除了现场管理,资料也是佐证贮存设施妥善管理的必要条件,第一个首当其冲的就是管理台账,要依据《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管理台账制定技术导则》(HJ 1259-2022)来制定并按频次如实填写,准确记录危险废物来源、种类、数量、贮存时间、转移去向等,确保全过程可追溯。
2.转移联单:危险废物贮存设施是用来临时贮存危险废物的,因此出入库的管理也很重要,从各个生产环节收集转移到贮存设施后,要交给有资质的危险废物处理单位,并执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跟踪废物最终处置情况,防止非法转移等情况的发生。
1.定期检查:现场和资料管理完善后,定期的检查可以确保贮存设施始终处于管理良好的状态。一是要定期检查墙体、收集池、防渗层、废气处理装置等各项设施的完整性,确保灭火器、吸附材料、应急照明系统等应急设备的有效性。二是要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动态清理库存,确保贮存设施始终保持满足贮存需求的状态,避免产生涨库甚至露天堆放的情形。
2.环境监测:贮存设施的环境监测按照最新要求,应纳入主体设施的环境监测计划中,制订监测方案,对贮存设施污染物排放状况开展自行监测,包括地下水、土壤、空气质量等等,并执行相应的采样和排放标准,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公布监测结果。
1.预案制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一般包含危险废物相关章节,在针对危险废物泄露、火灾等场景指定时要结合危险废物贮存设施一同制定应急措施,明确处置流程、责任人和联系方式等。
2.定期演练:每年组织一次危险废物相关的应急演练,把贮存设施相关的风险事件纳入其中,让相关人员熟练掌握应急设备的使用。常见的风险防控有泄露和火灾等等,如产生液体类危险废物的企业可以在贮存设施内设置导流槽和收集井,配备应急沙袋和吸附棉;产生易燃易爆类危险废物的企业可以采取禁烟禁火的措施,配备防爆电器、自动灭火装置和烟雾报警器等。
1.专业培训:每年对危险废物贮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进行法规、安全防护、应急处理等培训,建立考核和上岗制度。
2.责任落实:明确贮存设施管理、巡检、台账记录等各环节负责人,贮存设施环境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制度、设施运行操作制度、人员岗位培训制度等相关责任制度上墙。